欢迎您来到河北省戒毒管理局!

当前吸食新型毒品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低龄化研究与探析

来源: 河北省戒毒管理局 2019-04-02 16:45:25

 

低龄化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合成毒品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于年轻人自身的原因。

  一是好奇心驱使:新鲜、从众。这是年轻人吸毒的内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愿等一系列的内在的心理变化。其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越新奇、越复杂,越容易产生好奇心。毒品作为政府、学校和家庭明令禁止接触的物质这一特性本身,即决定了它能引起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此外,毒品的神秘性进一步提高了它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毒品被明令禁止作为商品流入市场,贩毒分子的毒品买卖活动都是在地下秘密进行的,毒品的这种神秘性常常会激起一些青少年的想像和疑问:“毒品的威力真的那么大吗?”其次是吸毒行为的隐蔽性。绝大多数青少年没有亲眼见过吸毒的真实情景,他们对毒品的疑问和想像持续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一种不亲身体会就不快的强烈欲望,因而总是想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千方百计地靠近毒品,观察毒品,甚至目睹吸毒者的吸毒行为。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些吸毒者抱着吸毒是什么感觉、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和毒品发生了实质性的接触。2013年11月12日,在笔者一次90人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因好奇心而染上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占吸毒总人数的70.42%。另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中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尝试一下毒品的味道,如此高的比例固然与好奇心有关,更与不知道毒品的危害有关。

  二是知识体系不稳固:无知、误导。青少年具有精神和心理发育不健全,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等显著特点,加上知识层次较低,对毒品危害的无知,这些特点是造成青少年吸毒的又一重要原因。据一项对180名吸毒青少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吸毒前对毒品没有多少了解的占52%,对禁毒法律一无所知的占有57%。另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5%以上的吸毒者在染上毒瘾后均认为吸一口毒品不会上瘾。正是这种可怕的无知,面对朋友们的“吸毒论英雄”和毒品自身的诱惑,他们心存侥幸,思想开始麻痹,警惕性降低,慢慢地开始接触毒品,最终染上毒瘾。

  三是不成熟的社会角色:紧张、感性。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惯与独生子女政策间的种种不适应,造成青少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又使独生子女对学校和家庭的生活、教育产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试图采取种种方式摆脱家庭、学校和成年人对他们的管束。这种摆脱和依赖的矛盾将时时困扰着他们,这种现象便称为社会角色紧张,并认为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心理基础。它主要包括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均衡性、实现社会角色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程度,社会角色实现受挫等内容。在社会处于相对剧烈的变化阶段,这些困惑和思想的混乱将使已存在的青少年社会角色紧张显得更为突出,为了排解烦恼、焦虑,吸毒便成为寻求解脱的方式之一。

  四是不成熟的教育方式:单一、滞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上的成熟期明显提前,加上各种媒体对有关恋爱、婚姻的过分渲染,家庭和学校对性教育的明显不足,凡此种种,导致青少年早婚、早恋和不正当性行为明显增加。由此造成的失恋及由不正当性行为引发的各种问题会增加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此时如果学校的教育只倾向于书本知识,偏重升学率,家庭只注重看孩子的成绩和分数,而不是与孩子开展内心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单一的、滞后的教育,使得对学习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将会选择通过吸毒的方式来对待家庭与学校的不满意或厌烦心理。

  五是交往行为不慎:单纯、盲目。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人必然要同周围的同类发生关系,而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的人的发展。在个体化的社会化进程中,特别是在青春期开始以后,由于同辈群体的爱好、兴趣、价值观都非常相近,因此,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滥用合成毒品的人,更可能拥有滥用合成毒品并且对此抱宽容态度的伙伴,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鼓励更多地滥用合成毒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第一次吸食毒品来自朋友的占到了82%。

关键词:人员,强制,戒毒,毒品,隔离

责任编辑:张鹏宇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2    备案序号:冀ICP备16021638号-6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800号
网站地图